信“心”心理问答|面对别人的恶意,为何“我”总害怕反击
韩明丽
2025-05-14 08:55
你一直觉得“勇气”就意味着必须去反击,但或许我们可以试着重新定义一下“勇气”。真正的勇气,其实并不是非要“必须反击”,而是能够自由地“选择回应”。

读者来信:
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意识到,自己似乎陷入了一种难以摆脱的困境:当他人对我释放恶意时,我第一反应不是反抗,而是恐惧——甚至会因害怕激怒对方而选择沉默。这种矛盾的心理让我既痛苦又困惑。
上周,我在工作会议上被同事当众嘲讽:“你的方案根本行不通,别浪费大家时间。”那一刻,我感到血液涌上头顶,喉咙像被堵住一样说不出话。散会后,我反复回想他的话,明明觉得他的批评毫无根据,却始终鼓不起勇气反驳。更让我羞愧的是,当晚我辗转反侧,甚至担心他第二天会变本加厉。
这种反应并非偶然。从小到大,类似的事情反复发生。
初中时,我被同学诬陷打小抄,明明据理力争却无人相信,最后只能默默流泪;实习期间,领导当众指责我“努力不足”,我当场涨红了脸,却始终没敢解释;甚至上周朋友聚会,有人开玩笑贬低我的职业,我笑着打哈哈,内心却像被针扎了一样。
我似乎天生对“冲突”充满恐惧,害怕自己的反击会招来更猛烈的攻击,害怕被孤立,更害怕面对“如果反抗无效怎么办”的绝望。
我也并非毫无行动,我告诉自己“退一步海阔天空”,但事后反而更焦虑;也经常自我安慰,用“他可能今天心情不好”合理化对方的恶意,却无法消除内心的憋屈;私下反复练习如何回应,可真到场合依然大脑空白。
这些方法有时短暂缓解了焦虑,却让问题像滚雪球般越积越大。我开始怀疑自己:“是不是我天生懦弱?为什么别人能捍卫自己,我却不行?”
——糯米团子
回复如下:
读罢来信,我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个小心翼翼、满心委屈却又不敢发声的小女孩,她躲在角落里、紧紧攥着拳头,面对恶意,只能任由情绪在内心翻涌,却始终开不了口。这种“恐惧包裹着愤怒”的复杂感受,绝非你的错,也并非你的缺陷,而是在漫长的成长岁月里,你被迫习得的一种生存本能。它只是你生命历程中一段需要被温柔以待、细细剖析的过往。
我们不妨先从深入了解自己开始,探寻一下隐藏在你恐惧背后的那些心理密码。
心理学中的“情绪按钮”理论,或许能为我们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。当同事在工作会议上当众嘲讽你时,你的大脑瞬间被激活,那些尘封已久的童年记忆——被诬陷、被否定的片段,如潮水般涌来。那些未曾得到疗愈的创伤,宛如一颗颗隐形的炸弹,瞬间爆裂,让当下的冲突与过去的屈辱相互重叠。那种“似曾相识的窒息感”,正是潜意识在急切地提醒你:“这里有需要被认真处理的伤痛。”
你提到自己害怕反抗会招致更猛烈的攻击,这让我想起了许多来访者曾经的描述:他们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“恐惧的小孩”,时刻都在担心“如果我反抗,父母或者某某人会不会就不要我了”。这种对“被抛弃”的深深恐惧,让你宁愿选择默默吞下委屈,也不敢去打破那个看似安全的“沉默契约”。
而你反复用“我天生懦弱”来批评自己,其实已经不自觉地踏入了心理学中“认知扭曲”的思维陷阱——错误地将行为问题归因为“性格缺陷”,而不是一种可以被改变的情境反应。这种自我否定,也许本质上是你在复刻童年时的无力感:“如果我一直体验被讨厌的感觉,或许就能不再害怕被别人讨厌了。”
你一直觉得“勇气”就意味着必须去反击,但或许我们可以试着重新定义一下“勇气”。真正的勇气,其实并不是非要“必须反击”,而是能够自由地“选择回应”。
要知道,你之所以是自由的,是因为对同一件事可以有多种不同角度的解释。比如,当对方当众贬低你时,你可以认为这是由于自己懦弱,也可以选择换一个角度,认为他的愤怒可能只是源于他自身内心的无价值感。他就像一只刺猬,用攻击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脆弱。如果你因此陷入自证陷阱,反复思考“他是不是觉得我真不行”,反而会沦为情绪的共谋者。
除了用怒吼去对抗恶意,“反击”其实可以有更多元的定义。真正的勇气,是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,做出符合你价值观的选择。比如,在低能量状态下,你可以选择沉默离开,用“我需要时间整理思路”来暂避锋芒;在中能量状态下,你可以平静地重复边界——“你的评价与我无关,请专注工作”;在高能量状态下,你也可以选择用幽默来化解——“看来我离天才还差一个诺贝尔奖呢~”
如果想要练习更自如地进行回击,可以从练习“微反抗”的力量开始。这就好比在健身房健身,我们也必须从小力量训练开始练起。比如,在会议中悄悄记录下对方的不当言论,会后向信任的同事表达自己的感受;比如,对朋友开玩笑说:“你总这样调侃我,小心我下次把你的糗事写成段子!”这些小小的练习,能逐步唤醒你内心深处“我值得被尊重”的信念。
你还可以经常练习温柔地与自己对话,成为自己的支持者。想象有一个温暖的声音对你说:“我看到你很害怕,但你已经很勇敢了。这次没做好没关系,我们下次再试。”这种“自我关怀”,能帮你打破自我攻击的恶性循环。
请允许自己“不完美地成长”。当你开始觉察到自己的恐惧、练习去回应时,就已经打破了“习得性无助”的魔咒。改变需要时间,允许自己反复。就像学游泳时总会呛水,但每一次调整呼吸,都是在向学会靠近一步。真正的强大,就是带着脆弱依然前行。
推荐
- WPP 将葛瑞纳入奥美旗下
- 华熙生物美博会发布新品,开启细胞级抗衰新纪元
- 阿联酋航空将开通迪拜往返杭州每日直飞航班
- ECCO上海旗舰店焕新启幕 构建自然动感生活新场域
- 信“心”心理问答|越数羊越清醒?心理咨询拆解失眠的“情绪陷阱
- 信“心”心理问答|面对别人的恶意,为何“我”总害怕反击
- 雪碧悄换配方引争议
- 苹果iOS 18.5正式版发布
- 百事公司成为上海乐高乐园度假区官方饮料供应商
- 京东心动购物季今晚 8 点开启!海量优惠来袭
- 迪奥中国回应客户数据外泄事件
- lululemon 发起 Align™十周年全球主题庆祝活动
- 滔搏成跑步品牌 soar 中国区独家运营商
- 原天猫美妆总经理古迈加盟上美,担任NAN beauty合伙人
- 江南布衣举办品牌体验日,探索多元共生发展路径
